影视娱乐资讯>>资讯>>内容

不是细糠,扑街真不能再怨观众了

日期:2025-08-20 21:18:26    标签:  

       2025年6月,《长安的荔枝》在万众瞩目下登陆央视八套。
       马伯庸原著打底、曹盾导演继《长安十二时辰》后再度掌舵、雷佳音搭档岳云鹏的“王炸”组合——
       这些光环让剧集未播先火,首播收视率高达1.4885%。然而不足一周,形势急转直下:
       收视四连跌至1.1320%,豆瓣开分6.9,社交媒体上“弃剧”之声不绝于耳。
       这部顶级配置的历史剧,为何遭遇如此迅速的溃败?


       故事的核心,源于那句著名的唐诗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。
       剧集聚焦九品小吏李善德(雷佳音饰),他意外被推上“荔枝转运使”的职位,被迫接下将新鲜荔枝从岭南运至长安的致命任务。
       荔枝“一日色变,二日香变,三日味变”的特性,如同悬在他头顶的利剑,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运输变成不可能完成之挑战。


       故事开端于长安。
       李善德,一个为微薄俸禄挣扎的小官,正为购置房产焦头烂额。
       一场精心设计的官场陷阱,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硬塞到他手中。
       原著中这段购房经历仅寥寥数笔,剧版却膨胀为整整一集的家长里短与市井砍价,节奏在开局便显拖沓。
       意识到任务的艰巨与欺骗本质后,李善德陷入绝望。
       在好友韩洄和杜甫的提点下,他决心放手一搏,远赴岭南寻找一线生机。当他抵达闷热潮湿的岭南,面对漫山遍野的荔枝树和陌生的风土人情,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。他
       结识了荔枝园主人少女阿僮,了解到荔枝极难保鲜的特性。在阿僮及其族人的帮助下,李善德开始了一系列近乎绝望的保鲜与运输试验——
       盐水浸泡、隔水瓮藏、截枝培土、快马接力……每一次试验都耗费巨大,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离死亡更近一步。
       他必须精确计算路线、保鲜时长、马匹损耗、人力调度,在严苛的时间与自然法则中寻找裂缝。


       与此同时,剧版大幅扩充的另一条叙事线——权谋线。
       岳云鹏饰演的郑平安,一个被家族放逐的浪子,作为剧集新增的核心角色登场。
       他受命于左相,假扮右相使者潜入岭南,目标是接近岭南刺史何有光,寻找其勾结右相、贪腐渎职的证据,以期扳倒政敌。
       这条线与李善德的荔枝运输主线并行推进。剧集前半部分试图让两条线产生交集,制造一些错位关系的戏剧效果。
       例如,郑平安正与何有光的心腹赵掌书进行秘密交易时,本应被支开的李善德,却因在荔枝园意外发现隔水保鲜法而临时折返,仓促闯入,令交易双方措手不及。


       然而,随着剧情深入,权谋线逐渐暴露出想象力匮乏的硬伤。
       郑平安的立场反复摇摆:起初想借左相之力重返家族;
       任务稍有进展,又因他人劝说决意留下效力左相;
       随后他奉左相之命接近胡商阿弥塔,意图离间她与义父何有光的关系;
       而何有光为拉拢郑平安,则派出得力助手蓝玉(剧中另一新增角色)接近他。
       这些周旋被简化为浅显的对白和利用男女关系的粗浅离间计,缺乏真正的政治智慧与张力,来回重复,索然无味。


       当李善德的运输方案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有了可行眉目,故事进入真正的高潮——
       正式运输阶段。
       他调动所有资源:精选骑手、规划最速路线、沿途设置冰窖。
       然而,这条用无数心血铺就的“荔枝路”危机四伏。
       岭南刺史何有光,作为剧版塑造的主要“恶人”,持续从中作梗。
       他指使蓝玉伪装成骑手混入李善德的试验队伍,暗中破坏;
       又命令手下杨校尉在运输途中设下埋伏,阻挠百姓参与协助,公然与李善德形成对抗。
       运输队伍在崇山峻岭、江河急流中艰难跋涉。剧集试图展现路途的艰辛:快马累死途中、遭遇山洪塌方、保鲜冰意外融化……


       李善德在绝境中做出惊人之举:调用江船提前运送冰块,为减轻重量确保速度,不惜将一条上好的江船拆解至仅剩空壳。
       这意味着船完成任务后无法返航,只能就地报废。
       这一细节,虽在剧中有所呈现,其蕴含的巨大悲怆与权力荒诞的隐喻却未能充分释放。
       当李善德最终以近乎不可能的方式,将几颗勉强保持鲜态的荔枝送入长安,呈现在贵妃面前时,这场耗尽心力、牺牲无数的运输终于画上句点。
       然而,他并未获得期待的荣华或解脱。
       原著中,李善德看透官场险恶,选择携家人远遁岭南,在阿僮的荔枝园旁归隐。
       剧版基本沿用了这一结局,但人物一路走来的精神轨迹已被大幅改动。
       新增的角色如郑平安、蓝玉等人物的结局也各有交代,郑平安最终选择留在左相身边效力,蓝玉则继续追随何有光。
       喧嚣落幕,长安城依旧繁华,贵妃的笑颜背后,是无数像李善德这样的小人物被碾过的痕迹。


       《长安的荔枝》从万众期待到迅速崩塌,其核心症结在于创作方向的迷失。
       将七万字的精悍小说暴力拉伸为三十五集剧集,必然导致叙事注水与重心偏移。
       李善德购房的漫长铺垫、郑平安权谋线喧宾夺主的篇幅,都在不断稀释原著赖以生存的“时间紧迫感”。
       更致命的是剧集对“敌人”的降维处理。
       马伯庸原著中,李善德最大的敌人是冷酷的时间法则与庞大僵化的官僚系统——“他最大的敌人,是时间”。
       其困境本质上是结构性的,是在科层制权力机器中,权、责、利极度失衡下小人物无力挣脱的宿命感。
       而剧版为了追求浅显的正邪对抗和戏剧冲突,将“敌人”具象化为处处使绊的何有光、蓝玉、杨校尉等个体恶人。
       李善德的“困境”也随之降级为不断遭遇人为破坏、又不断获得外部帮助去克服具体障碍的过程。
       当原著中以小见大、直指体制荒诞的锐利讽刺被替换为好人斗败坏人的俗套戏码,其精神内核便已流失殆尽。


       新增内容的质量同样堪忧。
       权谋线陷入重复循环的离间计与立场摇摆,缺乏深度博弈;
       喜剧部分则充斥着低级的插科打诨,如何有光夸张的斗鸡场面、蓝玉跨界当骑手引发的“跨界”吐槽、李善德不合时宜的“太白金星烦不烦”抖包袱。
       这些现代感十足的搞笑桥段,与原著力图营造的盛唐历史氛围格格不入,造成严重的风格割裂。
       《长安的荔枝》的溃败,是马伯庸IP影视化困境的又一次集中爆发,更是当下影视工业创新乏力、迷信IP与流量公式的缩影。
       资本寒冬中,“大IP+流量明星+视效大片”被视为安全牌。
       马伯庸的作品因其“历史可能性”的独特魅力——
       在史实缝隙中编织故事,以密集考据营造质感——成为争抢对象。
       然而,影视化过程往往迷失方向:
       对器物细节的过度展示滞涩了节奏;为填充集数无限扩充支线,让人物沦为情节工具。


       马伯庸原著中对官僚机器的批判、对小人物悲欢的深切共情,在此逻辑下必然被剔除或钝化,以适应所谓的“合家欢”与衍生品开发。
       于是,《显微镜下的大明》中“体制吃人”的锐利被磨平;
       《长安的荔枝》塞入低俗喜剧只为拓宽受众。
       当文学深度彻底向商业宽度投降,IP只剩华丽空壳。

相关花絮

逆火学者剧情网致力于提供最新电视剧剧情介绍 、电视剧分集剧情明星个人资料 Copyright @2008-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逆火学者剧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滇ICP备2023009294号-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