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苦短,何必耗那么多时间去白担心
周舟 2017年05月10日发布
坐在上云顶高原的缆车上,暮色四合,浓厚的雾霭缭绕群山,橘黄色的晚霞让整片天空像被火燃烧似的美艳动人,让人幸福到觉得不真实。我偶然回头接触到你的眼神,看到的竟是一丝怅惘。我以为那是错觉。临睡前,你对我说:那感觉又回来了。你害怕黑夜。它让你联想到死亡。我的心揪了一下。在酒店房间里,我和妹妹们头挨着头挤在靠窗的沙发上,饶有兴味地俯身欣赏灯火辉煌的街景、游人,想像自己身在浪漫的异乡,回头看你,你心不在焉地盯着电视里无聊的综艺节目,偶尔微蹙眉头。
回到城里,情况加剧。白天你看似一切正常,入夜,在房里,你躲在被窝里啜泪。你哽咽着,说害怕死后再也无法爱人,更感受不到被人爱的感觉。我试图安抚你的情绪,说生死有命,说死亡本来就是生命的定律,说人要踏实地活在当下,不要杞人忧天,不要为未知的明天担忧太多……该说的都说了,该劝的也劝了,似乎无法见效。
要安排你见辅导老师吗?
你摇摇头,说暂时没有这个必要,还向我分析,大概是考完了试没事做,太闲了,所以才会胡思乱想。
我说,去读一读冯以量的书或有关临终生命关怀的文章吧!
女儿,我担心你。
于是,你躲在书房里读《已亮的天空》、《陪你到最后》,唤你吃午饭,只见你已哭得鼻红眼肿,一片惨然。我们彼此对视、微笑,谁都没开口,你的心情,我懂。
尔后你给了我一个回应:书里写的,你说的道理我都明白,但我就是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。然后,每一天,你都会主动挨过来汇报,说你的情况好多了。听了略微安心,但还是忍不住拼凑出种种你会有这种“心理病”的原因。
追本溯源,应该是我自身那早年丧亲的经历、不甚顺遂的成长过程及易感的情绪影响了你们吧。自小,你就常看到我黯然神伤地追述着外公外婆生前的好;感伤着他们的早逝,慨叹着你们没有外公外婆疼爱的遗憾,也曾经数次在你们面前像孩子般失控无助地痛哭。面对生死,我确实处理得不够成熟不够坦然。
二妹在4岁时,也不断童言童语地要爸妈长生不老,要我们活到100岁……378岁……998岁,有时还说得声泪俱下:“我不要长大!这样你们就不会离开我了。”那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让我看了心疼得泪潸然。小妹刚上小一,有天从学校回来悄悄地塞了一封信给我,信中稚拙的字迹霸气而饱含深情——妈妈,我不要你变老。是的,我相信每个小孩都害怕父母老去、永远地离开他们。只是,你们表现得比一般同龄的孩子更明显一些。
而且,这一年,确实发生了不少事情。

农历新年假期刚结束,你同桌同学的父亲猝逝了。“她一定很难过。他们的家境不是太好。昨天她还说爸爸难得带他们一家人去吃日本餐,看电影。今天就……”你二话不说,将所得红包钱的四分之三捐了给她。不久后,旧日的幼儿院同学的母亲患癌去世了,比我还年轻几岁呢。你说:今天,我在校园里看到他了,我看到了他那落寞的眼神,好可怜啊。清明前夕,我的一位姐妹淘的生命在最美好的年华戛然而止,乳癌末期,得年40。10月,你二叔公与你同龄的独生孙子在一起交通事故中身亡了……你很疑惑,人既然会死,那么当初何必赐予他们生命?为什么不是所有的好人都得善终?生命那么脆弱,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?
“是啊,既然生命无常,我们就要珍惜每一天啊!我们更应该珍爱彼此啊!生命苦短,何必耗那么多时间去白担心,让‘死亡的阴影’在心中盘踞不去呢?”我趁势辅导你。
这些话,想必你听得耳朵都要长茧了!
今年,忙碌充实的中一生活似乎让你遗忘了这个“心魔”。你不提,我不说。步入青春期的你多刺而敏感,我们时而为一些生活琐事而对峙、冷战;时而像老朋友般勾肩搭背拌嘴打闹,但我个人还是认为我们浪费了生命中不少宝贵的时间在伤害、试炼彼此,好可惜啊。
你像我,爱书如命,人在,书在,人与书几乎如影随形。有一天实在看不下去,闯入你的睡房,边叨念着你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差,边俯身捡起散落一地的书本——呀!当其他13岁的中学生在低头刷脸书、在读红蜻蜓、魔豆的少年小说时,你却在读《善终》、《寻找光和爱》、焦桐主编的《当你失去亲爱的人》……我不打算惊扰你,就这样悄悄地、安静地观察你守护你,就好。关于生死,希望你从书中找到答案,迷思不再,成为一个豁达开朗、温柔敦厚的花季少女。